读廉洁书 作廉洁人

2018-05-02

自“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以来,各支部纷纷按照要求组织开展“读书思廉促廉”活动,并积极上报读(观)后感,现从中挑选三篇较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予以展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华贸物流内部形成“以学明志、以学养德、以学促廉”的良好风尚。

读《榜样--古今中外名人廉洁故事》有感

(苏州支部 徐松泉)

我曾一度以为“廉洁”一词并不适合我们这样的普通员工,需要“廉洁”这种品格的都是那些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决定权,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才更加需要“廉洁”这种珍贵的品质。但直到阅读了邱勇所著的《榜样——古今中外名人廉洁故事》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白“廉洁”并不是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无关的品格,而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守的宝贵操守。

为官清廉是“廉洁”,但为人处事公正不偏私同样是“廉洁”。众人皆知清官海瑞称得上廉洁,但一生节俭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能称作廉洁。廉洁不仅是为官之道,同样也是为人处事之道。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无论身居什么职位,首先要做的就是刚正不阿。尽管我们不处于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远离了“贪污”、“贿赂”这类现象,仍有许多人为了私利而刻意逢迎他人、向人行贿,这些正是生活中与廉洁最不相符的地方。我们不能成为受贿者,当然也不能成为行贿者。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杨万里一般不为权贵所折腰,如文天祥一般“留取丹心照汗青”。

廉洁对于个人的规范还体现在自律上,其实并不是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才称得上是廉洁,实际上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够恪守纪律服从领导安排就是廉洁。邱少云同志在生死关头仍牢记使命、严守纪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单看“廉洁”这个词,“廉”可做清廉来理解,“洁”可作高洁来看待,所谓清风亮节就是形容这种高尚的品格。因而从字面意思上看廉洁具有很强的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性,节俭就是其中一种规范。一个廉洁的人,一定也是一个节俭的人,物质上的追求越多,越会去向往那些不应得到的东西,就会朝着不廉不洁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而这个律己从小方面讲就可以从节俭的生活做起。

《榜样--古今中外名人廉洁故事》这本书使得我对“廉洁”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之所以要了解这些名人的廉洁故事,学习他们的高贵品格,就是因为榜样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领导力,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深受榜样的影响。我坚信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以书中的名人作为为人处事的榜样,学习他们廉洁的高贵品质。

上善若水,慎思之,明辨之——读《学思践悟》有感

(厦门支部 谢伟银)

对《学思践悟》简洁的封面颇有好感,其朴实清新、意蕴深刻的文风更是深深吸引了我。工作之余,我重点拜读了书中《认识决定行动》、《以啄木鸟精神严格执纪》、《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力度不减 节奏不变》、《探索自我净化有效途径》等反腐倡廉系列文章,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拓宽了视野。

坚定笃行,知行合一。关于腐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如何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此项工作着实艰巨而繁重。不可否认,在人云亦云的价值冲击下很多事情容易颠倒黑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很多人会随波逐流,是独善其身抑或是同流合污,虽说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但说到底是因为所思不深、所辩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旦受到蛊惑就失去判断力。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不想腐”的政治自觉,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堤坝,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有错不纠,百弊丛生。产生“小官巨腐”或“坍塌式腐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体责任的缺位及监督责任的空档,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现象,不能追求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奉行好人主义,只看问题却不批评,而是要“伸长耳朵、瞪大眼睛”,在出现违纪苗头之际,一个及时诚恳的提醒就可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出现触犯纪律的问题,要有啄木鸟的精神,发现虫子,及时啄出,减少“病树”,同时,充分发挥问责的震慑效应,切实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让腐败的潜在者望而却步,让违法乱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学愈博,思愈远,让读书成为反腐倡廉的良好风尚。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倡廉,是党风所指、民心所向,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应将学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使之成为反腐倡廉的良好风尚,即使身处普通岗位也应上善若水,学习水之滋润万物且不与万物相争,学习水之可以明镜以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慎思之,明辨之,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升自己,在生活中本色做人,在工作中坚守责任与担当,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共促华贸反腐倡廉建设。

务实做事,清廉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深圳支部 王婷)

深圳支部近日组织党员及干部职工集中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该片讲述了周总理前往革命老区调研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再现了周恩来清正廉洁的楷模风采,讴歌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一部极具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意义的电影,是共产党员务实做事、清廉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科书”,给予我极大的震撼。

这是一部反映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题材和反映农村真实面貌的影片,以小见大展现了党的优良传统。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成为当时主旋律。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成立公共食堂。1959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的失误,苏联的连续逼债,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周恩来在大病初愈后赴革命老区伯延,四天时间夜以继日走村入户、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关注民生。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人民公社大食堂的严重弊端,并连夜向毛泽东汇报,提出建议,并向百姓道歉。此后不久,全国各地大食堂逐渐熄火,伯延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

通过观看该部电影,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务实做事。周恩来初到伯延,与村办主任握手时,村办主任的泣不成声让周总理感受到百姓心里有委屈;看见树上叶子光了,小女孩说要撸给娘吃,让周总理感受到当地的民生;开会时,社员冲突阻力大胆反应公共食堂不好的,让周总理直接听取百姓的声音……周恩来并没有片面的听取当地干部“叫好”的反映,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做事,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代,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观看该部电影,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清廉做人。周恩来到伯延第一天,村办主任怕给总理添堵而刻意准备了红烧肉时,周恩来刚迈进食堂门槛的脚又收了回来,脸色凝重的说你们这里还有肉、鸡蛋,比毛主席生活还好啊,毛主席很长时间不吃肉了。可是吃小女孩奶奶做的拽面时,周恩来的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得知小女孩奶奶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材换面粉做拽面时,周恩来悄悄吩咐工作人员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把寿材赎回并吩咐走后把寿材还给大娘。同是迈门槛,前者表现了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传统美德,后者则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

通过观看该部电影,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总理得知村民肚子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妻子商量领养最小的孩子;坐在搞个人主义的老乡门槛唠家常;送鞋给因饥饿导致双脚浮肿的老师,并为其穿上;和群众在雨中抢救地瓜秧,亲自为群众熬制红糖水;群众递水,总理倒回去一些,只喝剩下的一点;在食堂吃树叶糊糊,代食窝窝头,为了省水不让做饭师傅重复洗自己的碗;也不忘关心自己的妻子,问询胃病情况。这些细节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谈,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察民情,接地气,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秀作风,深刻诠释了我党和人民群众的的血肉联系,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通过观看该部电影,我深刻领悟到如何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时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廉洁从业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后我将以周恩来总理为楷模,务实做事,清廉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